刊讯|《当代语言学》2021年第4期
《当代语言学》
2021年第4期
《当代语言学》2021年第4期共刊发8篇文章。其中4篇为研究性论文,2篇为语言学前沿理论介绍,2篇为国外语言学书评。研究性论文主要包括名词“时体态”标记对现有研究带来的挑战和新思路、青海甘沟话的情态表达、汉语同指语结构、中动句等问题。当代语言学前沿以及国外语言学评论主要涉及语用学、会话研究、构式语法等内容。本刊为1961-2021纪念专刊,除论文及书评外,还刊载了部分通知、会议纪要、总目录、致谢等内容。
往期推荐:
目 录
研究性论文
475-507 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兼论汉语“了”的定性 / 沈家煊
508-530 青海甘沟话的情态表达与相关形式的来源 / 杨永龙、赵绿原
531-554 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句法构造与生成 / 邓盾
555-573 也谈汉语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相关问题 / 董成如
其他
530 首届“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评选揭晓 / 董一博
607 致谢
618 “国外语言学评论”栏目征稿
628-630 第四届“走向新描写主义”论坛纪要 / 李蔷薇、张茜、陈铭
631-632 《当代语言学》2021年总目录
当代语言学前沿
574-590 语义最小论与语境论之争再探——从语境的角度看 / 黄乔、刘利民
591-607 基于语符的构式语法(SBCG)评介——一个融合词汇主义和构式主义的形式化语法体系 / 黄思思、詹卫东
国外语言学评论
608-618 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的新进展——《语法网络:语言使用如何塑造语言结构》评介 / Holger Diessel 尹洪波
619-627 跨学科视野下的会话研究——《谈话:会话的科学》述评 / Elizabeth Stokoe 刘梦、徐赳赳
提 要
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
——兼论汉语“了”的定性
沈家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提 要: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然后以汉语为重要参照,讨论应对这一理论挑战的思路和方略。思路是用"名词为本"超越"动词中心",用"对言格式"超越"主谓结构",将名词和动词以及主语和谓语都视为性质同为指称语的对等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确立一种根植于对话互动的对称互文结构。具体的应对方略是语用学性质的,概括起来讲三句话:事亦物也;物莫非指;TAM为时空合一的直指符。这样定位的TAM有助于重新认识汉语"了"字的性质,"了"可以阐释为一个时空一体的直指符,言者有意用它来指明事物的"存现"。关键词 名词时体态 名词为本 对言格式 直指符 时空合一 “了”字青海甘沟话的情态表达与相关形式的来源
杨永龙 赵绿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提 要:地处语言接触前沿地带的青海甘沟汉语方言,在语法方面呈现出一系列SOV语序特征,其情态表达方式也颇有特色。甘沟话主要有两类情态表达方式:一类是用动词的后附形式,包括能性补语和情态助词;另一类是用小句的后附形式,包括"要""到"等虚化程度不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以及被看作语气词的"闯"等。这些句后表达形式被编码为主句或母句的中心动词或动词短语,而命题则编码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情态表达形式大多数源自汉语本身,有清晰连贯的语法化路径,如"下""要""到";也有个别形式从汉语本身难以找到明确的来源,如表示认识情态之可能性的"闯",可能与阿尔泰语言或藏语有关。无论句后表达形式是否源自汉语,其句法格局总体上与阿尔泰语言和藏语更为一致,具有比较典型的SOV语言特点。关键词:情态表达 甘沟话 西北汉语 语言接触 SOV特征
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句法构造与生成
邓 盾 清华大学中文系
提 要:本文探讨以"北京这座城市"为代表的汉语同指语结构的句法构造与生成,提出一个由句法负责结构搭建、语义-语用负责语序核查的生成方案。句法上,本文认为同指语结构以一个零形式成分为核心,取严格二分的构造,结构表层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分居词组的标志语与核心的补足语位置。该句法方案允许同指语结构相互嵌套,因此可以生成理论上无限长的同指语结构。语序上,本文基于表达上的经济性考量和对事实的概括,提出"精准项居后原则"用于核查同指语结构内部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的语序,该原则规定在指称和描述的精准性上更高的直接组成成分必须居后。本文给出了上述原则提炼得来的过程并利用它解释了大量复杂的语序现象。经论证,与文献上的其他方案相比,本文的方案能够更好地解释同指语结构在生成上的递归性和受限性。以递归性和受限性为比较标准,本文辨析了同指语结构与主谓、偏正、联合三类结构的异同,指出并强调了同指语结构与主谓结构的平行性。关键词:同指语 二分 递归 语序 结构类型
也谈汉语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相关问题
董成如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提 要:胡旭辉(2019)认为汉语"起来"中动句的动词前不接受施事性的副词修饰,因而是非宾格句,表示状态变化。但真实语句表明中动句的动词前可以接受施事性副词修饰,说明汉语中动句具有施事性。中动句语义结构上存在施事,虽句法上没有实现为主语,但可表达为其他成分。因此,汉语中动句不是非宾格结构。从认知语法视角看,中动句表示动词的受事(工具或处所)能使施事在与其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某种特性。受事(工具或处所)具有致使性,因而实现为主语,"起来"后面的成分表达为补语。改变动词论元结构的不是"起来",而是中动构式本身。"起来"在中动句中不是表示状态变化,主要通过转喻表示动作的过程。在各种类指性的基础上,中动句产生了可能的情态意义,从而失去动态的事件意义。关键词: 汉语中动句 体验性 致使性 情态
语义最小论与语境论之争再探
——从语境的角度看
黄 乔 刘利民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提 要:语义/语用之争在当代表现为语义最小论与语境论之争。语义最小论既强调句子意义的跨语境稳定性,又不否认语境的作用。这意味着,语义最小论与语境论的分歧不能如传统语义学与语用学那样,简单归结为语境独立与语境依赖的对立。本文区分了外在语境(即客观可感知情境)和内在语境(即个体的意图和信念系统),由此发现语义最小论接受的语境是外在语境,而句子意义的跨语境稳定性指的是句子意义独立于外在语境与内在语境。语境论在外在语境上是合理的,但在内在语境方面站不住脚。一方面,如果说话人没有明确澄清作为内在语境成分之一的意图,听话人只能进行溯因推论,而这本身是或然的;另一方面,作为内在语境另一成分的知识背景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断然不同,原因就在于单维度的语言表达无法一次性给出多维度的、动态的概念。关键词:语义最小论 语境论 语境独立 语境依赖 概念
基于语符的构式语法(SBCG)评介
——一个融合词汇主义和构式主义的形式化语法体系
黄思思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
詹卫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提 要:基于语符的构式语法(SBCG)是一个融合了词汇主义和构式主义的形式化语法体系。它的形式表达框架脱胎于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HPSG),语法描写目标则受到构式语法理论的深刻影响。与HPSG相比,SBCG调整了特征设置,用构体代替了规则,扩展了类型层级的使用范围。这些改进使得SBCG理论内部更加简洁一致,更能反映短语构体的异同,能更好地描写语音、句法、语义、语用互动。此外,SBCG仍然保留了词汇主义的特点,使得它在分析形式可变的构式时比Goldberg(1995)更有优势。关键词:SBCG HPSG 构式语法 形式化表征
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的新进展
——《语法网络:语言使用如何塑造语言结构》评介
Holger Diessel
尹洪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
跨学科视野下的会话研究
——《谈话:会话的科学》述评
Elizabeth Stokoe
刘 梦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徐赳赳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期刊简介
《当代语言学》(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之一。它是由《国外语言学》易名而来,而《国外语言学》又是从《语言学资料》(系《中国语文》附属刊物)和《语言学动态》发展而成。几番易名反映了几代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探索过程。
《当代语言学》有着优秀的学术传统,已经成为反映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水准的学术旗帜和标杆。《当代语言学》秉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之原则,发表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学术论文,为全球华人学者提供一个在理论和方法上推陈出新、交流切磋的平台。
《当代语言学》根据国际学术期刊的惯例,采取匿名双审制。本刊力克学派门第之偏见,对文章言之成理有论有据者做到中正筛选,择优录取。
投稿方式
网上投稿:请登录 http://www.ddyyx.com/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往期推荐
刊讯|SSCI 期刊《应用语言学年鉴》2021年第41卷
刊讯|《世界汉语教学》2021年第4期
刊讯|SSCI 期刊《外语年鉴》2021年第3期
刊讯|SSCI 期刊 TESOL Quarterly 2021年第3期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阿拉狼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